去中心化:微信抄襲泛濫的原罪?
如今微信公眾號抄襲泛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早在今年初,新華社就已發文批判微信公眾號抄襲嚴重,各媒體也呼吁“別讓‘抄襲風’毀了微信平臺。今年5月份,上海律師朱斌提交的微信公眾號抄襲的起訴狀已被立案,書面受理通知已經發出,國內首起針對公眾號抄襲的案例維權也即將啟動。
關于微信公眾號,圈內有句話叫“1人原創,99人抄襲。”筆者最近多次在微信搜索本人文章標題,每篇文章的搜索結果達到幾十到幾百條不等,大號往往會署名,小號直接抄,不署名或者署上其他人的名字,然后改掉出處的比比皆是。如果要一個個去維權,可能耗費巨大的精力與時間,因此,有時候抓到有知名度的大V抄襲或轉載會要求其刪稿,但在看到一大波未授權的搜索結果的時候,有時候只能一聲嘆息。對于微信抄襲現象痛恨但無能為力,這可能是很多原創者共有的悲哀。
目前,微信對公眾平臺泛濫的抄襲現狀也開始有整頓措施,比如發布了處罰規則,侵權達五次將永久封號。另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原創聲明”功能,第一批公測對象為微信認證的媒體類型公眾賬號。申請“原創聲明”的文章發布后,“原創聲明”系統會對會自動注明出處。微信內部有同學向筆者表示,目前仍是原創聲明、評論、頁面模板合成“原創保護”,按照原創度、原創文章數、注冊時間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公眾帳號,符合條件的帳號即可收到開通通知。
去中心化意味著無為而治缺乏監控?流量驅動導致泥沙俱下抄襲泛濫
是什么造就了微信公眾號抄襲的泛濫?這個我們從微信的去中心化去追溯。微信本質是一個中心化的平臺,而微信公眾平臺是微信服務平臺的一端,其本質是需要滿足人們對各垂直領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所以把這部分平臺開放出來,讓各領域具備“認知盈余”的各類人進入平臺提供垂直領域特色的資訊,這就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導致的一個結果首先在于微信公眾號賬號開設的門檻低。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開設公眾賬號,而公眾賬號運營者背后的動機無疑就是寄希望該賬號形成巨大的粉絲量,進而通過流量變現。利益驅動導致微信公眾號粗放式的擴張,泥沙俱下,平臺的監管在此時已經難以跟進。
張小龍曾經闡述微信的去中心化,他希望微信成為一座森林,而不是自建宮殿,所有的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長,而不是微信自己去建造。這個比喻很好的闡述了去中心化,即微信并不去引導、強設置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對接公眾平臺方、第三方。微信是通過無為而治,不引導不設限,讓內容與用戶行為在其中自由生長,讓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必須自己去找流量與用戶。流量與用戶的來源對于小部分人來說,是來自于個人影響力,比如原微博大V可以通過引導將粉絲導入自身公眾號,這部分人很容易可以形成海量粉絲。對于大部分公眾號來說,找流量找客戶,首先就要找內容。
通過內容引導關注者分享,形成粉絲吸附力,這是完成利潤創收的前提(比如微信公眾號流量主開通需要5萬粉絲)。但事實上,如前面所述,微信公眾號沒有任何門檻,結果是許多沒有原創能力的公眾號運營者都參與了進來,即便對這些抄襲者設置各種處罰條例,依然阻擋了這部分人對內容的復制搬運,這部分運營者如果不去抄襲、轉載、搬運,他們的公眾號便會荒蕪。
去中心化意味著微信公眾號需要跟第三方一起來共同建造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長盛不衰需要將優質內容源源不斷的流動觸達用戶,而微信的去中心化的本質是不推薦、不引導、不監控,這決定了其對內容的放任姿態,在張小龍看來,沒有平等話語權的平臺里,很難有所謂的用戶價值。這只對了一半,去中心化可以讓優質內容脫穎而出,但事實上未必可以讓優質內容創造者脫穎而出。
流量生意與去中心化的本質目的產生矛盾??原創內容生產者的價值被忽視
雖然騰訊希望廣大合作者能夠借助微信平臺的巨大能力,實現自身的成長,并同時反哺這個平臺。但微信的流量機制又在傾向于扶持垂直領域的一個個中心化的流量個體,推動粉絲與流量的中心化。這里我們看到,微信引入廣點通,為粉絲過5萬的公眾號開通流量主功能匹配流量廣告,間接扶持內部的流量中心。
流量中心不等于優質原創內容中心。在廣點通正式放開之后,由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去中心化形態,那些真正能生產優質原創內容但缺乏粉絲的自媒體,并不能從微信獲得中心化的入口曝光與推薦。因為絕大多數有資格試水廣點通的公眾號以粉絲數為評判標準,這其中,去中心化的自然生長的機制孕育出許多復制粘貼黨,變相掠奪別人的文章或內容充實自身的粉絲與流量與收入,并不斷變相傷害原創作者本身的內容制造動力與價值釋放。
這里看出,微信生態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騰訊是做流量生意,流量生意的本質是將內容變現,廣點通接入微信之后,即流量資源提供方對應自媒體運營者,共同向廣告主收費,但從根本上,公眾號導入的流量都被微信吸收。當優質內容被各個中心化的大號輕易拿去換取流量資源時,許多內容創造者的價值被踐踏,因為并不是每個優質內容創造者都擁有粉絲號召力,而前面提到原創保護機制,事實上有極高門檻,將這部分原創者的版權保護權利被剝奪,這套機制反過來讓原創者的優質文章等內容為其他擁有海量粉絲的大號做了嫁衣。從這里看,微信公眾平臺生態圈正在不可避免走在微博這種扶持大V的老路上。
微信公眾平臺的穩定性需要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結合
張小龍曾經說過,如果沒有關注任何公眾號的話,可能看不到任何公眾號的存在,微信并沒有一個中心入口來提供給他們,這是去中心化在微信里面的一種體現。
根據凱文凱利《失控》一書中論述的去中心化的觀點就是:它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質,并且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其中的優點很明顯,表現為適應性強、可進化性、彈性、無限性、可以放大結果。所以對應到微信,張小龍就說到,每天有近千萬的公眾號,在微信里面很活躍,他們的活躍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帶來的。這里體現出成千上萬的公眾號的自適應性與無限性的增長可能,我們也看到微信的去中心化機制導致微信公眾號迅速形成的指數級別增長。
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不可控、不可預測、不可知。優質的原創內容、劣勢的謠言、不可避免的版權侵權、不可阻擋的大量抄襲、人云亦云的雞湯也從中不斷涌現誕生這些負面效應不可避免也會對微信產生傷害力。
去中心化可以對應到我國古代道家的思維本質。《道德經》里面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究無為而治,不講究控制,這可能是去中心化的思維。而儒家則講“現世事功,治國平天下。”,講主觀能動性與控制,這是中心化的思維。在古代最終是儒家掌控了主導權,也確實也把這套思維打造成了一個封閉而又穩定的文化體系。而張小龍要把微信打造成一個動態而又穩定的系統,必然需要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加上中心化的控制與主導。
去中心化的本質是讓微信公眾平臺整個生態形成一個缺乏中心點的森林。微信作為一個封閉生態,讓森林萬物生長。但偌大的森林會將許多東西包裹隱藏起來,大量內容被抄襲同時,也缺乏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去曝光監控它們。這時候去中心化往往會導致一種失控的局面——各種公眾號為在基于找流量為自身創收導致抄襲的泛濫,讓原創者生產內容的動力下降,并產生大量的原創內容版權法律糾紛,如果抄襲事件持續發酵導致后續大規模的侵權舉報大量發生,傷害到的則是微信品牌本身。所以,去中心化的個體生存所依賴資源的資源越少,越需要控制力。公眾號本身是偏媒體屬性,媒體屬性必須要有門檻。那么在這個基礎上,必然需要引入中心化的控制,才能避免整個生態系統的失控。
但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界推崇的一種思維,在移動互聯網行業,很少有產品能夠像微信一樣可以真正做到這一步。回到標題的命題,我們可以總結,優質原創內容是否為內容生產者帶來利益與微信不是共贏關系,而優質內容是否產生足夠多的流量才能與微信產生共贏關系,所以我們看到微信“原創保護”的對象也是針對流量大戶:比如首先是認證的媒體或企業公眾號,運營時間在1年以上,且有持續的運營規劃,且按照原創度、原創文章數、注冊時間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公眾帳號。這套過濾機制幾乎將絕大部分公眾號擋在了原創保護之外。
因為微信公眾平臺去中心化的設計,本質是流量生意,每一個公眾號個體自己創造或聚攏流量,每一個小的中心都在為整個微信平臺大池子貢獻流量,各種中心化的個體針對各種原創內容的抄襲轉載恰恰讓優質內容在公眾號之間不斷流轉,帶動了用戶活躍度,也帶動了整個微信自媒體內容生態圈的繁榮。只有優質內容被持續搬運到流量大戶,才能將盤子做大,這符合微信生態設計的愿景,這種頂層設計可能才是微信公眾平臺抄襲泛濫的原罪。